〔1〕 文枚,张连刚,陈天庆.乡村旅游发展顶层设计:政策演变与展望:基于2004—2020年“中央一号文件”的政策回顾〔J〕.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,2021(6):101-107.
〔2〕 杨方义.试析中国西南山地社区生态旅游合作社网络的建立〔J〕.生态经济,2005(3):104-106.
〔3〕 马翀炜,张爱谷.乡村旅游与制度建构:以玉龙县美泉村旅游合作社为例〔J〕.广西民族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,2009,31(4):46-51.
〔4〕 刘涛.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发展研究:基于莱芜城岭村和房干村的案例分析〔J〕.社会科学家,2012 (1):77-81.
〔5〕 王晨光.集体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影响与启示〔J〕.山东社会科学,2018(5):34-42.
〔6〕 王慧.乡村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进路〔J〕.重庆社会科学,2018(5):105-111.
〔7〕 银元.乡村旅游合作社发展与建设研究〔M〕.北京: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,2017:2.
〔8〕 明忠庆,张红梅.边疆民族地区旅游业稳发展的系统动力机制与路径探析〔J〕.学术探索,2020(11):75-85.
〔9〕 朱海波,聂凤英.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逻辑与路径:产业发展的视角〔J〕.南京农业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,2020(3):15-25.
〔10〕 怒江州统计局,国家统计局怒江调查队.2019年怒江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〔EB/OL〕.(2020-02-28)〔2022-04-11〕.https://www.nujiang.gov.cn/xxgk/0152792
00/info/2020-136657.html.
〔11〕 云南网.云南怒江:脱贫攻坚与生态保护这样“双赢”〔EB/OL〕.(2019-08-14)〔2022-04-11〕.http://yn.yunnan.cn/system/2019/08/14/030354931.shtml.
〔12〕 李思凡.2019年云南省乡村旅游接待游客3.6亿人次〔N〕.昆明日报,2019-12-25.
〔13〕 徐旭初.从“手掌理论”谈农村产业融合发展[J].中国农民合作社,2020(2):38-39.
〔14〕 王长征,冉曦,冉光和.农民合作社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机制研究:基于生产传统与现代市场的共生视角〔J〕.农业经济问题,2022(10):60-71.
〔15〕 江涛,何剑.乡村振兴战略下武陵山民族地区农业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研究:以润雅乡神仙草莓茶合作社为例〔J〕.现代化农业,2022(2):45-48.
〔16〕 沈迁.村社统筹合作社的嵌入过程、社区基础与治理机制〔J〕.北京社会科学,2021(9):111-120.
〔17〕 杨旸.乡村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〔J〕.人民论坛,2021(16):72-74.
〔18〕 赖德胜,陈建伟.人力资本与乡村振兴〔J〕.中国高校社会科学,2018(6):21-28.
〔19〕 朱国南.发展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〔N〕.西江日报,2021-
05-28(5).
〔20〕 王万平.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的“同频共振”〔J〕.大理大学学报,2021,6(7):26-34.
〔21〕 程瑞芳,程钢海.乡村振兴:乡村旅游多元价值功能响应调整及开发路径〔J〕.河北经贸大学学报,2019(6):75-81.
〔22〕 杨怡,王万平.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社区的多元主体共建:基于佛堂村的调查研究〔J〕.大理大学学报,2022,7(1):34-41.
|